【擁抱殘缺生命,絕境中體認愛】

案例名稱:

【擁抱殘缺生命,絕境中體認愛】

案例狀況:

社團法人愛的延續公益協會   2020.10.23

【擁抱殘缺生命,絕境中體認愛】
「死亡永遠是贏家。不過你仍然可以繼續奮鬥,你永遠無法觸及完美,但是你可以相信那條漸近線,永不止息地朝它努力。」——《當呼吸化為空氣》(保羅‧卡拉尼提)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癌症家屬在社團發文,內容寫到面對親人罹癌後的心情,篇幅雖短,但字字椎心,即使是局外人的身分,看了也不免鼻酸。本篇分享的文章中,轉述了一位37歲神經外科醫師於罹癌後,以醫師、病人、兒子、伴侶、父親等不同身分與角度撰文傳世,洞察生命本質,觀照身而為人的存在意義。才37歲的年紀已獲得美國神經外科學會最高研究獎,準備邁向人生高峰的保羅醫師,卻被診斷出第四期肺癌,就此打亂與妻子一同勾勒的未來藍圖。
「為甚麼是我?」、「為甚麼這麼不公平?」病痛找上門從不論貧富貴賤,看著所謂的“普通人”吃得好、睡得甜,回頭看到自己的生活因為疾病而面臨崩塌,腦中浮現這些想法也是人之常情。“過得好”這件事,太難了,何況是身患頑疾、罹患癌症,需要花上多筆醫藥費、甚至耗費許多年才能“過好”人生的人?而這種情況下,不只是病人本身受苦,眼見摯愛受疾病折磨,對患者家屬而言,同樣是內心難以撫平的苦與痛。保羅醫師以同樣是患者的身分,在書中寫下:「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,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,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,而且努力使他們重新站起去面對、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。」這段話更讓我們確立協會「留愛」的本質與使命,儘管保羅醫師從文科生轉為學醫,科學卻無法研究出人內心深層的「愛」。「愛」,最終必須以實際行動,才能將抽象的概念化為真實感受,生而為人的存在意義,正是在於我們能夠理解何為痛苦與快樂,將愛延續下去,才能成為往後生活的最大支撐與力量!
--------------
新聞來源:
生命的終點,你想要什麼?(2016/08/02)

20201023.jpg